「白蘭地」一詞通常指的是「葡萄酒的蒸餾酒」。如果是以其他水果為基底的白蘭地,則需在名稱前加上該基底酒的名稱,例如:酪梨白蘭地、白桃白蘭地、草莓白蘭地及歐李白蘭地等。
在更廣泛的定義中,「白蘭地」也可指任何由「果渣」或水果的「醪液」蒸餾而成的酒,這類酒在法語中被稱為 eau de vie,意為「生命之水」。
白蘭地的起源與蒸餾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。蒸餾技術最初在15世紀用於飲料生產,其目的是為了方便保存和運輸,並減少因體積大而增加的稅負。最初的想法是可以在飲用前加入水以還原,但隨著白蘭地在木桶中儲存,其風味比原始蒸餾酒更為出色。除了水分的減少,蒸餾過程還促使了許多芳香族化合物的形成和分解,顯著改變了酒的成分和味道。
16世紀時,荷蘭是主要的海上運輸國,而法國則是重要的葡萄酒產地。荷蘭船主將法國葡萄酒運往世界各地,但由於英法戰爭,海上交通常遭中斷,瓶裝葡萄酒貯藏佔地也費用高昂。荷蘭商人便將葡萄酒蒸餾濃縮,以節省貯藏空間和運輸費用,運到目的地後再加入水出售。這種濃縮後的酒風味更佳、價格低廉、酒精濃度更高,受到了廣泛歡迎。此舉引發了創新潮流,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,白蘭地的風味越加醇厚,蒸餾的範圍也從葡萄酒擴展至各種水果酒。
在蒸餾酒發展的初期,法國白蘭地因其高酒精含量和便於運輸的特性,逐漸取代了葡萄牙在國際酒品市場中的核心地位,成為跨大西洋三角貿易的重要角色。法國白蘭地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17世紀末,才被蘭姆酒所取代。在此期間,白蘭地甚至被用來支付非洲的人力費用。
大多數白蘭地是由葡萄酒蒸餾而成,因此,優質白蘭地的產區大致與葡萄酒產區相同。到19世紀末,法國和西班牙的白蘭地主導了西歐市場及其海外帝國,而東歐則由黑海地區的白蘭地主導,包括保加利亞、克里米亞和喬治亞。
一升白蘭地大約需要八升葡萄酒進行濃縮。蒸餾出的白蘭地初為近乎無色,但在橡木桶中貯藏時,酒液會吸收橡木的色素,形成褐色。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,顏色會變得更深。由於有顏色的白蘭地更受歡迎,目前許多釀酒廠會添加焦糖以調整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