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白蘭地」一詞如果不加任何的前綴詞,指的就是「葡萄酒的蒸餾酒」;而非葡萄酒製作的白蘭地,則需要在它們的名稱前加上該基底酒的名稱,例如:酪梨白蘭地、白桃白蘭地、草莓白蘭地及歐李白蘭地等。
此外,在更廣義上,「白蘭地」也能表示任何從「果渣」或水果的「醪液」蒸餾所獲得的酒 ,這些酒在法語中也被稱為eau de vie,意為「生命之水」。
白蘭地的起源與蒸餾技術的發展有關,在15世紀被用於飲料生產的程序。 蒸餾酒的最初發展是為方便保存及運輸的方式,也是為了減少酒類體積所導致的稅負。原本構想是人們在飲用前可將水加入以還原,但卻發現白蘭地在儲存木桶之後,風味比原來的蒸餾酒更加優質。 [1]除了水份減少之外,蒸餾過程導致許多芳香族化合物的形成和分解,大大改變餾出物的成分,味道也大不相同。
16世紀時荷蘭為海上運輸大國,法國是葡萄酒重要產地,荷蘭船主將法國葡萄酒運往世界各地,但當時英國和法國開戰,海上交通經常中斷,而瓶裝的葡萄酒貯藏佔地費用大,於是荷蘭商人將葡萄酒蒸餾濃縮,以節省貯藏空間和運輸費用,運到目的地後再兌水出售。濃縮後的酒風味更佳、價格低廉、酒精濃度更烈,受到巨大歡迎。遂引發一輪創新風潮,貯藏時間越長的白蘭地酒越醇香,蒸餾酒的範圍也從葡萄酒擴散至所有的水果酒。
在蒸餾酒發展的初期,法國白蘭地因為高酒精含量和容易運輸的特性,取代葡萄牙在國際酒品市場的核心角色,成為跨大西洋三角貿易的重要角色。其重要程度受普遍信賴,甚至在三角貿易中,有些在非洲的人力費用得以白蘭地支付。法國白蘭地主導的跨洲酒類貿易一直到 17 世紀後期,才被蘭姆酒所取代。
大多數白蘭地是透過葡萄酒蒸餾,因此世界上優質白蘭地產區與葡萄酒產區大致相同。 19 世紀末,在西歐市場及其海外帝國,由法國和西班牙的白蘭地主導;東歐則由黑海地區的白蘭地主導,包括保加利亞、克里米亞和喬治亞。
一升白蘭地大約需要八升葡萄酒濃縮,蒸餾出的酒是近乎無色的,但在橡木桶中貯藏時,將橡木的色素溶入酒中,形成褐色。年代越久,顏色越深。由於有顏色的更受歡迎,目前釀酒廠都使用焦糖加色。